国标2.0mm自粘性抗裂贴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始建于60 年代中期,目前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部分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其设计年限,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地损坏,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维修或改建已是必然。而沥青加铺层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工期短、对交通影响小、投资少、行车舒适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的一种简单有效的修复措施。316国道十堰段(K1549+850~K1582+120)为湖北省襄樊市至十堰市的主要道路,是十堰市通往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设计等级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经过多年大交通量的运营,多数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在2002年已大规模损坏,必须进行大修。目前,关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技术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不多,本文以316国道十堰段丁家营集镇过境路段(K1571+600~K1573+800)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试验路段,紧密联系其改造工程实际,通过路况调查和评价、方案设计、理论分析及施工工艺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形成了沥青加铺层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成套技术。控制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是沥青加铺层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成功的关键。本文在详细调查和评价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的前提下,对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各种病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旧板的承载能力。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时,针对研究路段的路况特点,探讨了沥青罩面层的各种设计方法,提出了多种延缓反射裂缝产生和发展的处治措施及施工工艺,其中包括土工布、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等新材料的应用。利用ANSYS 有限元计算程序分析了沥青加铺层在临界荷位时荷载应力作用下的应力状态,验证了试验路段加铺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还进行了复合路面各结构层的参数分析,为以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和改建方案的设计、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国标2.0mm自粘性抗裂贴在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及白加黑改造工程中,如何解决因基层动态变形产生的裂缝反射问题,一直是交通行业内积极研究的课题。文章针对高性能应力吸收贴的防裂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应力吸收贴在干线公路养护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为类似工程特别是预防反射裂缝方面提供经验和参考。
反射裂缝是沥青加铺层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控制反射裂缝已成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用于工程实际,常用的措施除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并选用优质沥青和配置抗裂性能好的沥青面层混合料外,还主要采用了能吸收和消散裂缝应力的夹层及裂缝缓解层,如在加铺层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织物、钢丝网或铺一层弹性模量低、抗拉性能好的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也可在沥青加铺层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铺设级配碎石过渡层或特粗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此外,还可对铺筑在旧水泥混凝土板上的半刚性基层每隔10~15m进行预切横缝并加铺土工织物处理,这样也可以减少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为了消除旧水泥混凝土板接缝处的应力集中现象,还可对旧水泥混凝土板进行破碎处理,然后再加铺半刚性基层及沥青层。
国标2.0mm自粘性抗裂贴对山区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处治方式、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间的粘结特性及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等进行了研究。结合国道318线雅安-天全段以及省道103线,对山区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使用状况进行现场实地调查,并对其损坏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间接弯拉荷载试验、间接剪切荷载试验、车辙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界面处治方式、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间的粘结材料、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等进行了研究,从而寻求最适合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的层间粘结处治、防治反射裂缝材料,达到提高加铺层使用寿命的目的。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拉毛和刻槽均能很好的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粗糙度,而采取刻槽的处治方式要优于拉毛;三种粘结材料对层间粘结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乳化沥青对于层间的粘结效果,其次为SBS改性沥青,普通沥青的效果最小;三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材料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差异,其效果依次为:防水卷材>聚酯玻纤布>橡胶应力吸收层,直接剪切试验增加的SB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其防反射裂缝的效果介于聚酯玻纤布和橡胶应力吸收层之间,并接近于后者;刻槽的界面处治+乳化沥青粘结层+防水卷材防反射裂缝夹层是所研究材料中的组合方式。